手足口病进入多发期 早期信号需留意预防15字
齐鲁网4月19日 一般来说,每年4-9月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。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多发于学龄前儿童。那么,爸爸妈妈们如何通过“察言观色”尽快判断宝宝是否患上手足口病?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手足口病?听专家们细细道来。
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,潜伏期:多为2~10天,平均3~5天
1.普通病例
表现急性起病,发热、口痛、厌食、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,位于舌、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,也可波及软腭,牙龈、扁桃体和咽部。手、足、臀部、臂部、腿部出现斑丘疹,后转为疱疹,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。手足部较多,掌背面均有。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。消退后不留痕迹,无色素沉着。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。多在一周内痊愈,预后良好。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,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。
2.重症病例
表现少数病例(尤其是小于3岁者)病情进展迅速,在发病1~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、脑炎(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)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,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,可致死亡,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。
(1)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:精神差、嗜睡、易惊、头痛、呕吐、谵妄甚至昏迷;肢体抖动,肌阵挛、眼球震颤、共济失调、眼球运动障碍;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;惊厥。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,腱反射减弱或消失,巴氏征阳性。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。
(2)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:呼吸浅促、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,口唇发绀,咳嗽,咳白色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;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。
(3)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:面色苍灰、皮肤花纹、四肢发凉,指(趾)发绀;出冷汗;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。心率增快或减慢,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;血压升高或下降。
手足口病早期“信号”要留意
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、传染病流行病学专业领域首席专家何剑峰说:“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、隐性感染者较多、传播途径复杂、传播速度快等特点,常出现暴发或流行。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分泌物传播、飞沫传播、手接触传播和粪便传播。”
足口病主要有五大特征
包括:手、足、口等部位出现疱疹;臀部或膝盖也可能出现皮疹;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,疼痛明显;有的还伴有咳嗽、流鼻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;病情严重还会伴有肌肉痉挛或脑炎、急性迟缓性麻痹、心肺衰竭、肺水肿等。家长若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,要及时关注并带他们就医。
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急诊科吴洪波副主任医师也提醒家长们:要密切关注孩子,注意摸摸孩子的身体、额头有没有发烧,看看孩子的手心、脚心、嘴巴有没有约1-2毫米大小的白色小点,以便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。
吴洪波表示,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-7天。大部分家长只有当孩子的手心、脚心、口腔出现疱疹了才会意识到孩子可能患上了手足口病。其实,手足口病是有早期信号的:如幼儿哭闹次数增多、口水增多、饮食不正常、食欲下降、拒食、易惊等;大一点的孩子出现嗜睡、呕吐、头痛、手抖、脚抖、走不稳等情况。高烧39℃以上,且持续三天不退。
一旦孩子出现这些症状,特别是有手足口病接触史的,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,要及时带孩子就诊。
预防手足口病 牢记“15字要诀”
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,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、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(如打喷嚏的飞沫)及被污染的毛巾、玩具等物品而感染。手足口病多发生在6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,所以手足口病预防的重点在幼儿园。
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,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会得第二次,所以即使感染过手足口病的患儿也还是要预防这种病的。病毒主要是通过手口、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。所以,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,有一个“15字要诀”: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开水、常通风、勤消毒,具体来说:
正确的洗手方法
一、勤洗手。宝宝在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,要用流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,持续至少20秒;洗完手后应使用独立毛巾擦干。家长们在接触宝宝前、替宝宝更换尿布、处理宝宝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后,也要洗手。
二、吃熟食。不要吃生冷或半生不熟的食物,确保食物安全、易消化。
三、喝开水。不喝生水,多喝开水,促进新陈代谢。
四、常通风。不仅室内居室要勤开窗通风,而且不要到人员复杂、空气质量较差的公共场所去,避免从空气飞沫中感染病毒。
五、勤消毒。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。宝宝的餐饮具、奶瓶每次使用前,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;玩具更应该每周清洗;宝宝的尿布、毛巾、衣物、被褥也要经常换洗和晾晒。
地址: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西街141号 邮箱:1486612297@qq.com 联系电话:029-85805601 / 84185694 乘车路线:272路、821路、824路、825路、831路、沣东快线1号线、沣东快线2号线